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文化资讯

“非遗”春节:文化背后的心灵图景



2025-03-22来源: 艺术中国

在刚过去的首个“非遗”春节中,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、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、温暖美好的万家灯火、东方特色的海外传播,彰显出春节的深厚内涵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而在这一系列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中,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中国人的心灵图景和精神温度。

春节是一场“劳而不怨”的社会实践,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于家国美好的期盼。家人欢聚是春节最核心的主题。每逢年终岁尾,千万游子日夜兼程,跨越千山万水,只为归家团聚、共叙亲情。家是游子心中永恒的港湾,一年的埋头苦干与一路的舟车劳顿在踏入家门那一刻,瞬间烟消云散,所有的辛勤努力在阖家团圆与守岁祈福的欢愉时光里都是值得的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品尝着家乡的味道,分享着过去一年的收获与喜悦,其乐融融的画面成为春节期间美好而温馨的场景。春节也是满怀感恩之心,祭天地、拜祖先的庄重时刻。从腊八节到除夕、春节,再到元宵节,各种过年习俗犹如一出大戏,环环展开,层层推进。扫尘、办年货、贴春联、准备年夜饭、穿新衣、走亲戚、送祝福、赏花灯,中国人在忙碌、繁琐的环节与细节中传承延续、乐此不疲。漫漫归家路、悠悠传统俗,我们以浓墨重彩之笔,描绘出生机勃发、万象更新的生活场景,赓续着生生不息、绵延不绝的良俗佳风,用勤劳的双手和拼搏的汗水承载着对于家国、生活和未来的真挚情感与美好期许。

春节是一项“和而不同”的社会实践,彰显的是中国人对于文化差异的尊重。从北国的冰雪世界到南疆的温暖大地,从繁华都市的街头巷尾到宁静古镇的青石小径,在中国广袤大地上,每一寸都孕育着独特的文化与风情。春节是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现,薄皮大馅的饺子、软糯香甜的汤圆、热气腾腾的火锅、层次丰富的盆菜纷纷端上各家餐桌。虽然餐桌上的主角、食材、口味和制作各不相同,但都在满足人们的味蕾,表达着和谐与团圆的共同追求。为了庆祝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,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也闪亮登场。闻喜花馍、高密扑灰年画、苏州刺绣、自贡彩灯,普通寻常的材料在手工技艺的一揉一捏、一扑一绘、一针一线、一剪一刻中熠熠生辉。虽然不同地区的文化形式和载体不尽相同,但无不凝结出我们对自然的赞美和生活的感悟。包容、开放的思维促使饮食文化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跨地区、跨人群交流、分享。在互学互鉴中,各有差异、却相得益彰的地域文化犹如多彩的丝线编织成绚丽的锦缎,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多彩的文化整体,也推动了春节作为一种文化标识,能够在海外得到更多传播和创新。

春节是一段“乐而不荒”的社会实践,传承的是中国人对于平衡适度的追求。传统年俗中承载着丰富的智慧。除夕餐桌上摆放的一条完整鱼,通常不会全部吃完,会特意留下一部分,寓意着“年年有余”。大年初一拜年要穿上整洁的衣服,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矩,恭敬有礼,避免过分亲昵,以表达尊重与祝福。大年初三有“老鼠嫁女”的民俗传说,人们通常早早休息,实际上是为了在守岁、拜年等仪式后,给身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,体现了传统节日节奏的张弛有度。正月十五闹元宵,人们走上街头,猜灯谜、赏花灯,但也会注意保持秩序,避免拥挤喧闹,让欢乐在和谐中延续。这种在热闹中不失秩序、在喜庆中保持节制的智慧,贯穿于春节的诸多仪式环节里,反映着中国人对于“度”的深刻把握,传递出中华文明的礼仪之美。古人讲,过犹不及,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放纵与挥霍,持久的快乐也不是由物质堆砌而来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中所饱含的智慧告诉我们,幸福藏于点滴之中、细微之处,我们要在适度中延续快乐,在均衡中升华喜悦,于岁月的悠长里慢慢品味生活的恒久与美好。

春节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不仅是对一个传统节日的认定,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。春节文化中所蕴含的“劳而不怨”、“和而不同”、“乐而不荒”的精神特质,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宝贵财富。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,春节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我们前行的路,温暖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。(作者: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李杰伟)


责任编辑:王洁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