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3-30来源: 艺术中国 |
朱耷作品《仿倪瓒山水》 这幅朱耷作品《仿倪瓒山水》在2010年嘉德拍卖了5600万;2019年再次上拍,卖出7800万。2023年,又在上海嘉禾出现,以6500万成交,被一位神秘藏家买走。而这一串数字之后,又藏着怎样的秘密呢?在拍卖中几经浮沉的作品,又是被如何断代的呢? 八大山人朱耷 八大山人朱耷,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。清兵攻陷他的老家南昌时,他已经20岁了。国破家亡带给他的是心中无法磨灭的伤痕。后来朱耷出家为僧,再后来还俗娶妻,而久而久之又疯癫了。病情稍有好转时,他便靠作书作画谋生,但一生忌讳在画上题写清代皇帝的年号。 作品局部:右上角所题“八大山人写” 59岁时,朱耷开始使用“八大山人”的落款,之前其他的名号,就都不再使用了。在这幅《仿倪瓒山水》中,落款赫然:“八大山人写”,说明正是他59岁之后的作品。 朱耷落款演变时间对照图 70岁之前与70岁之后的“八”颇似“哭笑”的演绎 在朱耷的落款中,“八大山人”的“八”字,从70岁开始,由拐角形,变成了两点式,看起来像是从“哭之”二字变为“笑之”二字。依据这个规律,我们便可判断这幅画是八大山人70岁以后的作品。这时,朱耷由“愤怒的八大”渐渐变为“幽淡的八大”,激烈的遗民情怀,转变为追寻人生存在的意义。 “墨点无多泪点多,山河仍是旧山河。”——八大山人 朱耷《仿倪瓒山水》局部, 此时的他如同作品中山顶的这座茅亭,独坐高处,看江山易代,一切似乎都淡然了 虽言“山河仍是旧山河”,但此时的朱耷已不像“驴”一般倔强,也不像“鱼”一样翻着白眼,他就如同山顶的这座茅亭,独自坐在高处,看着江山易代,一切似乎都淡然了——只觉得这眼前的画面浩渺空明,简远天真。此时,他从“看山不是山”到了“看山还是山”的境界。 据萧鸿鸣先生考,“何园”是八大山人74岁时开始使用的款和印(“何园”见上图“八大山人写”下面的印)。 作品左下角印“驴” 王方宇先生考据,八大在59岁后,就不用“驴”这个号了,直到74岁才重新启用。这么推断,这幅画就是朱耷74岁之后的作品了。 作品局部 枝叶萧萧,坡石荒寒,我们看到了倪瓒的冷隽清逸、冲淡高洁,也看到了八大的寂静苍秀、古淡天真,这是一处充满禅意的世外之地,一处色相皆空的清净世界,一处足以慰藉自我性灵的理想空间。 八大与倪瓒相隔了几百年,他能够读得懂倪瓒吗? 我们与八大又相隔了几百年,我们能够读得懂八大吗? 这种寂寥、期待和无可奈何,在当代人的灵魂深处,是否也能产生瞬间的共鸣呢?(撰文/王健,编辑/傅朗)
责任编辑:王洁 |